北京时间 7 月 31 日,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比赛中,中国“头号种子”选手王楚钦 2 比 4 不敌瑞典选手莫雷加德,爆冷出局,无缘 16 强,引发公众热议。
此前,王楚钦的球拍在混双金牌直播时,众目睽睽下被踩坏。
这次爆冷出局,各社交媒体都出现了相关的讨论。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尽管王楚钦自己回应“换球拍不是输球的理由”,但站在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哪怕副拍与主拍在物理上完全一样,换拍带来的心理影响因素都不应被忽视。
心理因素是如何影响运动员比赛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扎永茨(Zajonc)认为,在社会场景下,他人的“在场”可能会唤起个体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换句话说,运动员在很多观众围观比赛的情况下,会意识到别人在审查自己,不自觉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表现,具体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效应:一种是“社会抑制”,一种是“社会促进”。
1、“分心”是引起社会抑制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分心,即注意力的分散对于短跑、长跑这一类相比较而言更依赖于选手的身体素质而非注意力资源的比赛影响相对较小,比如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冲刺的时候还能转头看别人。
但乒乓球就不一样了。它对精细动作、战术博弈要求更高,需要快速准确地判断和决策。
在乒乓球比赛中,对“旁观”的在意就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分心可能导致认知资源不足,从而降低了决策的质量,比如面对来球应该是拉球还是应该削球,应该摆短还是打后台,技术动作变形可能也就在所难免了。
举一个大家比较容易代入的例子,当我们考试的时候,如果监考老师站在身后看着,我们就会觉得思考被干扰了,很影响作答,有的人甚至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被老师误会成“做贼心虚”想作弊。这其实就是“社会抑制”的一种典型案例。
虽然对奥运会级别的运动员来说,观众的关注他们早就习惯了,但是“全世界围观球拍被踩坏”这件事,运动员大概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是没有心理准备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想着“我不能被球拍左右发挥”“我不能让对手觉得我被影响”,就越容易受到这些负面想法的心理暗示。
图源:央视频
在讨论该事件时,有些人会举出张怡宁的案例,认为完全可以在被迫临时换球拍的情况下赢得比赛。
不过,在“被关注”这一点上,两次事件完全不同:
在之前的案例中,无论是张怡宁的对手,还是观众,都不知道“换球拍”这件事。张怡宁自己也表示,“我不能让对手看出来,我对这块球拍特别不满意”。
所以,从心态和气势上来讲,张怡宁并没有被“压倒”。但王楚钦的球拍是在面向全世界直播的时候被踩坏的,这个是想伪装都伪装不了的,很难保证心态不受其影响。
2、对于“胜利的在意”和“失利的担心”,也更有可能导致“社会抑制”效应
2019年,来自乌克兰的几位运动科学家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影响运动员表现的首要因素包含了动机和意志力两个方面。
图源:参考文献 [1]
动机很好理解,你是否有强烈的获胜的欲望。意志力则代表了个体是否能够突破自己、克服困难、控制情绪等。
运动员要有胜负欲,这个是必需的,要不还竞技个啥呢。但如果持有过于强烈的“想赢怕输”的心态,其实也是非常占用认知资源和心理能量的。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克斯(Robert M. Yerkes)和约翰·多德森(John Dillingham Dodson)于1908年提出了耶克斯-多德森曲线。
该曲线指出:在适度的压力或兴奋水平下,人的表现会优,而随着压力或兴奋水平的增加,表现会先提高,达到佳点后再逐渐下降。
换句话说,想要出好成绩,完全没有压力,即获胜的动机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动机水平过于强烈,却也会对行为和表现造成阻碍。
图源:参考文献 [2]
由于动机水平过高而导致发挥失常,在体育领域典型的案例就是“詹森效应”。
运动员詹森( Dan Jansen )在平时训练中表现非常出色,但一到重要比赛就频频失利——就是因为高压力和高期望值导致的表现欠佳。
我们在生活中肯定也感受过,在重大事件面前因为太想好好表现,反复提示自己“不要被外来因素干扰”,却反而会头脑空白,思绪混乱,心慌手抖的情况。其实这就是情绪所导致的生理上的改变——压力导致 HPA 轴过度被激活,血流流向四肢,四肢肌张力就会增加,大脑缺血。
这也是为啥国家射击队现在队员们都要做正念训练来进行赛前和比赛中的情绪调节了。因为对精细动作要求高,所以更不能被情绪和心态影响手部状态,比如手抖等情况。
说到这里,是不是想到了很多乒乓球运动员在发球之前都会对着乒乓球吹气、去角落摸球桌、转球拍的现象。
很多网友调侃说“这是在吹仙气”“布魔法结界”,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也是在进行一种正念训练,将思绪从“旁观者”眼中拽回当下,投入到打球的心流状态中去。
图源:网络
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竞争 心理因素是取胜的关键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线性地将比赛成绩和实力(竞技水平、能力等)挂钩,但在大赛中我们却看到了太多的“黑马”涌现,也有世界排名前几名的马失前蹄——心理学上,称之为“choking 现象”。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两次错过奥运射击金牌的美国名将埃蒙斯,这背后其实就是心理因素在作祟。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管理心理学者们就意识到了员工表现中的“Can do”和“Will do”的差异——“Can do”是能力问题,“Will do”是态度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公式:
Performance = ability x motivation。
即员工的工作绩效与其实际能力以及工作态度(动机)都有关。而这个公式放到运动场景下依旧成立,竞技体育既是能力的比拼,也是心态的比拼,尤其是在高水平运动员身上。
美国心理学家 Korari 也曾指出初级运动员在比赛中获胜,80% 取决于生理因素,20% 取决于心理因素。而高级运动员则恰好相反,当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身体素质等生理条件都非常接近时,心理因素就成为了取胜的关键。
能参加奥运会的必然是各国在不同运动领域的佼佼者,能力大多在伯仲之间(抛开博尔特那种断崖式领先的不算),在竞技场上真正比拼的可能就是态度、动机、情绪稳定性,比如如何应对焦虑、担心、愤怒、绝望等。
Orlick(2002)对加拿大奥运选手的研究表明,奥林匹克决赛阶段的运动员在技术与身体因素上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然而在心理状态上,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将会对运动员参赛产生重要影响。
乒乓球比赛每局的球数不同,比分变化又很复杂,比如可能出现大比分领先、大比分落后、连续得分、连续失分、大比分领先后出现连续失分、大比分落后之后出现连续得分等等情况,对运动员的心态挑战更为严峻。
总结
金牌作为竞技体育中的高荣誉,对运动员来说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和激励作用,但对竞技体育来说,不确定性是其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这种比赛结果、比赛过程、运动员状态,甚至裁判判罚、天气、场地和观众状态的不确定性,不仅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和吸引力,也促进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竞技水平的提高。
我们祝愿王楚钦能迅速调整好状态,投入到接下来的比赛。也祝愿每一位面临“被关注”困境的运动员调整状态,赛出水平。
参考文献
[1] Vysochina, Nadiia & Vorobiova, Anastasiia. (2019). Basic Psych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Athletes’ Training. Polish Journal of Sport and Tourism. 26. 21-26. 10.2478/pjst-2019-0010.
[2] Bali, Ashwani. Psych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Sports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and health 1 (2015): 92-95.
[3] Jerry Orlick. Excelling in the Olympic context. Journal of Excellence, 2002(6):5-14.
[4] 基于比分的我国顶级兵兵球运动员赛中也理分析.施之晦,2015年10月20日
本文链接:http://www.lverk.com/news41349.html奥运乒乓王楚钦爆冷出局:跟换球拍到底有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