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聚焦于各地的春耕备耕情况,从北方的黑土地到南方的红土地,再到海上的“蓝土地”,展现不同地域不同的春耕备耕场景以及现代农业技术在其中的应用等内容。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题名为《沃野逐春光——各地有序推进春耕备耕扫描》。新华社记者古一平、刘彤、熊嘉艺进行了相关报道。
惊蛰这个时节,春耕的脚步不停歇。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各地都能抓住农时,迎着春光,精心为田野做着准备工作,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夯实基础。
在北方的黑土地上,冰雪正在慢慢融化。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这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主动,早早地就开始着手准备,抓好春耕备耕相关工作。梨树县众惠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去年和周边7家合作社共同组建了联合社,在今年备耕期间,联合社统一订购了大量的种子、化肥等农资,这样做使得农资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农资储备充足了,备耕工作也就更有底气了。合作社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我们对今年的粮食生产充满信心,希望借助保护性耕作的方式,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土地,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目光向南看,关中平原的小麦返青正处于关键时期。在位于秦岭脚下的神禾塬,记者看到晶莹的水滴从铺设在田间的出水管缓缓渗出,飞散的水花“跃”入麦田。从3月上旬开始,这片面积达两万亩的高标准农田进入了紧张的春灌时期。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薛强表示,抓紧时间保证麦苗都能浇到水,确保小麦起身时土壤的墒情良好,这是决定麦田产量的关键因素。截至3月4日,全国累计灌溉面积已经达到2600多万亩,各地水利部门也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做好春灌工作。
从长安再往西,在昆仑山下的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吐沙拉镇斯亚村,冬小麦返青施肥的工作已经开始,黄色的沙土地上麦苗一片青葱。在不远处的麦田里,斯亚村党支部书记贾元一边示范,一边耐心地给农民讲解“顶凌”施肥的技术知识。他说:“现在上层土壤刚刚解冻,下层还处于封冻状态,抓住这个时机进行施肥,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肥力,还能够促进小麦的根系发育和分蘖生长。”吐沙拉镇水管站站长白忠介绍:“目前小麦的根系只有3到5公分,必须保证精准灌溉,才能确保肥力发挥作用。”他们根据农田用水的实际情况,通过总闸控制、分闸节流的方式来控制灌溉用水,并且利用自动化应用软件全程监测各村民小组的用水情况,以此确保精准灌溉和节约用水。
在广袤的田野之上,农业生产正在加速从“汗水农业”朝着“智慧农业”转变。
当下,广西来宾市迎来了糖料蔗的春种时节。在兴宾区凤凰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7台大型拖拉机和甘蔗种植机同步作业,蔗农有序地插入蔗苗,机器自动完成植苗、盖膜、覆土等工作,在15分钟内就能完成两垄200米的种植,而且还有无人机在空中喷洒药剂防治病虫害。凤凰镇福库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才库说:“使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播种机,每小时能够种植3亩以上,一天能种20多亩,效率比人工提高10倍以上。”而且机械化种植的甘蔗容易出苗,抗旱、抗病虫害、抗倒伏能力强,便于后期机械收割。
在江西赣州兴国县永丰镇凌源村育秧基地,一个个空秧盘在全自动育秧流水线上缓缓前进,多道工序一气呵成。种粮大户钟小云表示:“育秧自动化流水线比传统人工育秧效率高出2倍。”他的合作社今年计划种植水稻1600亩,育秧耕种、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
春耕备耕的场景,不仅仅出现在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上,还出现在“蓝土地”上。在广东汕尾,海上“春耕”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养殖人员忙着把海鲡鱼、石斑鱼等一批春季鱼苗投放到养殖水域中。汕尾国泰海洋牧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海鲡鱼需要新鲜的小鱼作为鱼料,我们每天一大早就到码头收购新鲜鱼料,并配合最新研发的饲料混合投喂,保证鱼类充足摄入蛋白质。”广东汕尾市依靠455公里的海岸线以及2.39万平方公里的优质海域,大力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年产量超过65万吨。2024年新开工8个海洋牧场项目,总投资20.65亿元,构建起从养殖到冷链销售的全产业链基础。
正如古诗所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神州大地之上,丰收是可以期待的。
本文总结了各地在春耕备耕期间的不同景象,包括北方黑土地上的农资储备、关中平原的春灌、新疆的冬小麦施肥灌溉、广西的糖料蔗种植机械化、江西的育秧自动化以及广东汕尾的海上养殖等情况,展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各地积极筹备春耕备耕,丰收前景值得期待。
本文链接:http://www.lverk.com/news981.html沃野春光里的春耕画卷:各地有序备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