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历史上近卫军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围绕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展开,介绍了彼得三世的出身背景、上台后的政策举措,因其忽视俄罗斯国家利益引发各方不满,而叶卡捷琳娜则积极融入俄罗斯,最终依靠近卫军发动政变登上皇位。
在俄罗斯的历史舞台上,有一股力量始终不容小觑,那便是近卫军。他们宛如历史的推动者,多次在关键时刻改变着俄罗斯的走向。如今,近卫军再次发动了宫廷政变,一场新的权力更迭即将拉开帷幕。
初夏时节,空气中弥漫着别样的味道,而俄罗斯的政治天空也正酝酿着一场风暴。
近卫军,在俄罗斯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存在。历代沙皇的更替中,近卫军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沙皇正是借助近卫军的力量,才成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即便是俄罗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其皇位之路也离不开近卫军的支持。
让我们将时间回溯到1762年1月5日,这一天,沙皇伊丽莎白一世病逝。按照她生前的指定,彼得三世将继位成为新的沙皇。
彼得三世的出身颇为特殊,他大概算不得是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人,就连俄语也说得不太流利。沙皇伊丽莎白一世是他的姨娘,他的母亲是彼得大帝的长女安娜公主。安娜公主外嫁给了德意志北部地区荷尔斯泰因 - 戈托普公爵查理·腓特烈。当时的德意志地区处于割据分裂状态,普鲁士是其中较为强大的一个王国。
彼得三世于1728年出生后不久,安娜公主便去世了。此后,他基本上是在德意志亲戚和家庭教师的共同抚养下长大的。到了14岁,也就是1742年,沙皇伊丽莎白一世指定他为俄罗斯沙皇的皇位继承人,他这才被带到俄罗斯首都圣彼得堡。然而,此时的彼得三世思想意识和性格等已基本定型,尤其是德意志的生活方式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1745年,彼得三世与远房表妹索菲结婚,索菲是德意志的一位小公爵的女儿。与彼得三世不同的是,索菲也就是后来的叶卡捷琳娜,她对俄罗斯有着更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归属感。她跟随彼得三世来到圣彼得堡后,毅然皈依了东正教,并改名为叶卡捷琳娜,而且很快就学会了俄语。
1762年1月,34岁的彼得三世正式继位成为沙皇,他也成为了俄罗斯历史上大概唯一一位具有德意志血统的皇帝。
彼得三世上台后,做出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决策。他首先推翻了前任沙皇伊丽莎白的反普鲁士政策。当时,俄罗斯参战的七年战争正处于后期僵局状态,普鲁士败局已定。但彼得三世却非常钦佩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他改变了战争立场,脱离了法国 - 奥地利同盟,转而与对手普鲁士缔结了军事同盟,甚至调转兵锋,攻向了曾经的盟友法国和奥地利。这一决策导致七年战争欧洲本土战场的结局意外翻转,普鲁士险胜。
除此之外,彼得三世并不信任近卫军,他强行要求军队普鲁士化,推行普鲁士制度,让士兵们穿上普鲁士军服。他对僧侣似乎也缺乏尊重,对去世的女皇伊丽莎白也表现得很不恭敬,还释放了被前任沙皇伊丽莎白所流放的德意志贵族。彼得三世的这些做法和措施,表明他似乎将自己出身的德意志荷尔斯泰因家族的利益置于俄罗斯国家利益之上,完全忽视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这引起了俄罗斯贵族阶级、近卫军等军人以及宗教高层神职人员的强烈不满和反感。
其实,彼得三世并没有完全转变自己的观念和思想意识,他还停留在自己曾经的“德意志”岁月。他出身在德意志一个公爵家庭,从小接受的都是德意志文化思想观念,对普鲁士制度文化非常推崇,甚至大概很“看不起”俄罗斯。尽管他14岁之后就被接到了圣彼得堡,到32岁才继位为沙皇,但他的俄语却依旧很差,始终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俄罗斯帝国的皇帝!
与彼得三世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非常有“野心”,也很“狡猾”。她表面上装得很“谦逊忠诚”,积极笼络近卫军的人心,同时表现得很尊重俄罗斯和东正教,处处声称自己属于俄罗斯。她的这些举动赢得了很多贵族的好评。早期,她就请当时女皇伊丽莎白给她找来最好的老师,通过刻苦学习,很快就学会了俄语和东正教礼仪。
当彼得三世终于“众叛亲离”,惹得“群情激奋”时,叶卡捷琳娜抓住时机,依靠近卫军发动了宫廷政变。彼得三世被废黜,叶卡捷琳娜成功继位为新沙皇,也就是著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或叶卡捷琳娜大帝。彼得三世大概只当了6个月的皇帝,就被赶下了台,大概一个月后离奇死亡。
本文详细讲述了俄罗斯历史上近卫军发动的宫廷政变,以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为核心人物。彼得三世因出身和观念问题,忽视俄罗斯国家利益,推行一系列不得人心的政策,引发各方不满。而叶卡捷琳娜积极融入俄罗斯,赢得近卫军和贵族支持,最终依靠近卫军政变成功登上皇位。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国家利益在政治权力更迭中的重要性,以及统治者观念和政策对国家稳定的影响。
本文链接:http://www.lverk.com/news9142.html近卫军宫廷政变:轻视俄罗斯利益的沙皇命运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