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可能出售股权这一事件展开,介绍了潜在买家华润集团和美团各自的优势以及星巴克中国目前面临的困局,探讨了如果被收购可能对中国咖啡市场格局产生的影响等。
近日,一则星巴克中国可能出售股权的消息在全球咖啡市场引发轩然大波。2月25日,众多媒体报道称,像国际私募基金KKR、方源资本、太盟投资集团,还有中国本土的华润集团、美团等,都被列为潜在的买家。当下,交易的具体框架还在协商之中,并且可能会随着谈判的推进而不断调整。
对于出售中国业务这种说法,星巴克并没有明确否定,而那些潜在的买家们也都未对这一消息作出回应。
实际上,这一涉及全球咖啡巨头在中国命运转变的传闻,正好处于星巴克全球宣布裁员1100人以及星巴克中国业绩面临压力的重要时刻。曾经缔造“第三空间”概念的星巴克开始考虑战略上的收缩,这一跨国品牌本土化的最终试验,把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层次变革推到了大众的视野之中。
人们不禁好奇,在这场资本与商业的博弈当中,到底谁能够买下星巴克中国呢?华润、美团等潜在买家的加入,又会怎样改变中国咖啡市场的格局呢?
先看看华润集团这个最受瞩目的潜在买家。华润集团的商业布局和星巴克的战略转型需求有着奇妙的契合点。华润集团作为一家多元化经营的央企,其业务涉足零售、消费品、房地产、医药、金融等多个领域。它在商业地产、物业等方面有着显著的资源优势,这有望为星巴克中国未来的开店、选址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种深入扎根于城市核心商圈的商业资源,正是星巴克中国在租金议价权不断丧失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的战略支撑。要是交易达成,华润不仅能够把星巴克纳入其“商业地产 + 品牌运营”的生态体系,还能借助太平洋咖啡积累的供应链经验,对星巴克的经营模式进行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华润啤酒整合喜力中国业务的经验表明,这家央企具备将国际品牌本土化运营并下沉渠道的独特能力。就像2024年华润雪花在县级市场的销量迅猛增长一样,这种渠道渗透能力正是星巴克突破低线市场困境的关键所在。
如果星巴克中国被华润集团收购,其门店选址将直接受益于华润的地产资源。例如,华润万象城入驻的品牌大多是国际一线奢侈品牌,星巴克作为“高端咖啡”的代表,和万象城的目标客户群定位高度吻合。此外,华润在低线城市的商业布局也能够为星巴克开拓下沉市场提供渠道方面的支持。而且,华润雄厚的资本实力可以为星巴克中国提供长期的资金保障,帮助其抵御短期的市场波动。
再来看美团这个潜在买家。美团的入局展示了另一种可能。作为本地生活领域的头部企业,美团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成熟的即时配送体系。如果美团收购星巴克中国,就可以把星巴克的咖啡业务深度融入到“即时零售”的生态之中。
要是把星巴克中国的7600家门店接入美团即时零售体系,不但能够快速提高门店的坪效,还能借助数字智能体系实现精准选址和动态定价。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用户画像的互补。星巴克银卡及以上会员中30岁以下群体占比不到40%,而美团的Z世代用户占比超过40%,这种代际差异的弥补也许会重塑星巴克的增长曲线。
星巴克中国完全可以借助美团的即时零售能力,一方面加强场景渗透,比如通过美团App、小程序等途径,星巴克能够触及外卖用户、商超消费者等新的客户群体;另一方面,提升配送效率,借助美团闪购等即时零售平台扩大服务范围。
美团的核心竞争力还包括数据积累和算法能力。星巴克若融入美团生态,可以通过用户画像、消费行为分析来实现精准营销,例如打通会员体系、推行午间折扣、夜间特惠等动态定价策略,从而实现坪效的最大化。
此外,星巴克咖啡可以作为“高频刚需商品”融入美团生态,进而实现餐饮生态的协同效应,例如用户在购买早餐、下午茶的时候,可以一键搭配星巴克饮品,形成组合销售的优势。
星巴克2025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显示,其在中国地区的营收为7.44亿美元,同比增长1%。然而,受到高频优惠活动的影响,期间订单平均售价下降了4%,交易量也下降了2%,导致可比同店销售额下降了6%,这和它一直坚持的“第三空间”重资产模式形成了鲜明的矛盾。
虽然星巴克早期以“高端社交场所”为核心卖点,但是在中国市场,消费者对“空间”的需求逐渐向功能性(如自习、办公)转变,而非情感连接。
我们可以看到,当瑞幸凭借22340家门店构建起15分钟配送圈的时候,星巴克的单店日均订单量已经被挤压到了220单。更值得警惕的是顾客群体结构的变化:第三方数据表明,星巴克新顾客中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占比不断升高,其引以为傲的商务顾客群正在被Manner、Seesaw等精品咖啡分流。
不仅如此,星巴克在中国的产品仍然以美式咖啡为主,没有充分融合本土口味(如茶咖、果咖),从而错失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这种过度依赖“第三空间”、应对价格战迟缓、本土化创新不足的困境,使得星巴克不得不经常在小程序和抖音直播间推出各种诱人的优惠活动,这变相降低了客单价,也使其与坚守的“中产生活方式”的定位渐行渐远。
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进退选择,从来都是时代变革的一个注脚。买下星巴克中国绝不是一场简单的资本游戏,而是本土商业力量重构全球消费秩序的关键一役。
华润所代表的产业资本和美团所代表的互联网经济,分别指向两种不同的整合路径:前者也许能够通过商业地产和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实现星巴克的二次本土化;后者则有希望将咖啡消费完全数字化,在即时零售赛道上重现“瑞幸奇迹”。
这两种路径的较量,本质上是中国消费市场从“规模扩张”向“效率革命”转型的一个缩影。有意思的是,不管最终谁会胜出,星巴克中国的命运已经揭示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当本土竞争者完成商业模式的迭代升级,任何跨国品牌的光环都不再是护身符,只有融入中国商业文明的进化浪潮,才能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结语部分提到,星巴克中国的股权交易,表面上看是一场资本的游戏,实际上是中国咖啡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至于华润、美团等潜在买家,谁能在这场博弈中获胜,不仅取决于资金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更在于能否构建“咖啡 + 零售 + 数据”的闭环生态。当然,不管股权最终归属于谁,星巴克中国面临的核心挑战依然是:如何在坚守高端定位的同时,融入国内市场“效率优先”的基因。
本文总结了星巴克中国可能出售股权事件,阐述了潜在买家华润集团和美团的优势以及星巴克中国面临的业绩、经营模式、产品等多方面的困局,探讨了不同收购路径可能带来的影响,强调了这一事件背后反映的中国消费市场的转型以及跨国品牌在中国的生存之道。
本文链接:http://www.lverk.com/news915.html星巴克中国业务出售传闻背后的商业博弈,潜在买家争购星巴克中国:市场格局或将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