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智能设备成为产业工人“新同事”的时代背景,深入探讨了产业工人如何适应这一变化,成为驾驭科技的“新匠人”。通过多位代表的观点和企业案例,展示了产业工人在智能时代面临的挑战、企业和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和人工智能做“同事”③】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设备正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新同事”。这一变化,对产业工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需要成为驾驭科技的“新匠人”,既懂“螺丝钉”,又通“数据流”。
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社区客户经理钱海军代表形象地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比作“翅膀”。他强调:“产业工人要主动更新能力,跟上时代步伐,主动拥抱变化,时刻保持好奇心和学习劲头,不仅要熟悉传统的操作技能,也就是懂‘螺丝钉’,还要掌握数字化、智能化相关的‘数据流’知识。”
太重轨道公司作为全球轨道交通行业首座“灯塔工厂”,其智能化生产令人惊叹。在这里,工人只需轻点鼠标,一块重达数百公斤的钢锭便自动进入生产线,仅仅52秒,就摇身一变成为高铁列车的车轮。“我们的机器人‘同事’越来越多。”太重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朱少辉代表感慨道。过去依赖经验的操作方式已被智能化系统取代,工人的角色也从单纯的操作者逐渐转变为监控者和决策者。面对这一变化,朱少辉代表一直在思索:产业工人从传统流水线上解放出来后,怎样才能掌握关键技术,成为管理机器的行家里手呢?
朱少辉代表指出:“机器变‘聪明’了,工人的手也要更‘灵巧’。”太重集团秉持“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启动了“512”人才工程来培养“塔尖”人才,同时还开展全员职业技能轮训。他还建议,政府、教育机构要通过政策支持、课程开发等途径,助力一线产业工人掌握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工具操作、跨学科知识运用、问题解决与创新思维、沟通与协作等技能。
在江铃汽车富山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同样表现出色。生产线仅需12秒就可以实现4种车型的切换生产,430多台机器人24小时不停忙碌,自动化率高达98%。3月6日下午,在江西代表团小组会议上,江铃汽车模具钳工首席技师刘辉代表提出,如今的能工巧匠不仅要有“绝活”,更要具备创新能力,能够运用跨学科知识,懂AI绘图、数据分析和编程,还要会指挥机器人、修理自动化设备。据刘辉代表介绍,江铃汽车成立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融入了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元素,已经培养出一批掌握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前沿技术的技能人才。
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分公司,配电间巡检的人工智能含量不断提升,自动巡检、自动抄表系统等一系列数智化设备已投入使用。该公司电气维修特级技师付胜利代表表示,除了新设备投产前的集中培训外,公司还广泛征集一线技术人员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培训力度在持续加大。
天津港集团在智能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公开道路自动驾驶示范应用车辆总数达到6台。作为天津港“AI训练师”的组长,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代表通过参加“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班,已经初步掌握了相关技能。他建议,要将多年积累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技能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化,设立一批技术创新项目,以此推动人工智能培训。
中国一冶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焊接培训中心的电焊工赵宗合代表透露:“我们有协作机器人,也购入了好几台智能焊接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将被纳入未来的人才培养计划中,传统产业和人工智能结合是行业未来的人才培养方向。
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设备科副科长张世丽代表向记者展示了智能化集控中心的强大功能。在三维可视化界面上,采煤机、液压支架、运输皮带等设备运行参数实时更新,AI算法根据地质建模数据自动生成最优开采路径。对于如何让煤矿工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跟上步伐,张世丽代表建议,要畅通人才交流机制,让基层创新工作室的技术骨干能够顺利到科研院所进修。
2024年,齐齐哈尔二机床有限责任公司配套分厂精密车间马恒昌小组组长马兵代表到一所技工学校调研时发现,实训车间里摆放的数控机床还是十几年前的老设备。他建议,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基地建设、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让更多职业院校学生和产业工人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拥有更好的实践机会和学习平台。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代表提出,要引导校企加强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共同体”培育体系建设,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增设“智能制造工程”等交叉学科,建设企业工程师与院校导师协同执教的“双师型”实训基地。
杭州技师学院整形涂装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金龙代表总结道:“当智能设备成为‘新同事’,我们要做驾驭科技的‘新匠人’。”
本文围绕智能设备成为产业工人“新同事”这一现象,通过多位代表的观点和不同企业的案例,阐述了产业工人在智能时代面临的角色转变和挑战。各企业和代表纷纷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如开展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培训力度、畅通人才交流机制、加强校企合作等,旨在推动产业工人向既懂传统技能又通数字化技术的“新匠人”转型,以适应智能时代的发展需求。
本文链接:http://www.lverk.com/news9117.html当智能浪潮袭来,产业工人如何变身“新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