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世界肥胖日展开,讲述了我国超重和肥胖的现状,如成人和青少年肥胖率的情况。还阐述了肥胖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强调预防肥胖对健康的重要性。并且提到我国体检人群体重健康管理依从性不足的问题,进而从饮食、运动、代谢监测等方面介绍体重健康管理的策略,还指出家庭在孩子减重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说明可以善用智慧工具助力减重。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超重与肥胖可不单单是个人健康方面的挑战,它在公共卫生领域也是极为重要的大事。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所透露的数据,在2018年的时候,我国年满18岁及以上的居民,超重率已经达到了34.3%,肥胖率也达到了16.4%,而且青少年的肥胖率还在逐年上升。有研究做出预测,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控制,那么到了2030年,我国成人的超重肥胖率将会达到70.5%,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也会达到31.8%。
肥胖其实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刘鹏举表示,肥胖不仅仅会引发2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还会增加患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等疾病的风险。所以,预防肥胖对于维持身体健康是非常关键的。
刘鹏举还说:“一旦肥胖发展成重度肥胖,治疗的难度就会明显增加。肥胖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是需要多学科团队来协作的,这里面包括营养师、内分泌科医生以及心血管科医生等。”他认为改变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肥胖的基础。如果能在早期通过健康的饮食和规律的运动来控制体重,就能够有效地预防肥胖及其并发症。
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长武留信提到,当前我国体检人群在体检之后,对于体重健康管理的开展依从性是不够的,仅有大概30% - 40%的人群会参与后续的干预。所以,我们需要探索构建有针对性的体重健康管理闭环,并且形成长期的追踪机制。
体重健康管理需要“科学减负”。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健康管理学会会长唐世琪表示:“体重管理的第一步不是盲目节食或者疯狂运动,而是要学会与身体‘温和相处’。”因为个体差异决定了体重健康管理策略的“轻重缓急”。她给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其一,饮食方面要“轻量化”。建议采用低热量、高纤维的饮食模式,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同时借助科学的营养指导,帮助超重和肥胖人群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其二,运动要“碎片化”。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像是快走、爬楼梯或者游泳之类的,避免因为高强度训练而引发抵触情绪。
其三,要进行“动态监测”代谢情况。定期对体重、腰围以及血糖、血脂等进行监测,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辅助以药物或者手术干预。
刘鹏举表示,家庭环境是孩子们减重的“第一课堂”。家长要少买高糖的零食,多选择蔬菜、全谷物、豆类、瘦肉、鱼类等食物,用“家庭健康餐”取代外卖;通过亲子运动,像周末骑行、跳绳比赛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善用智慧工具能让减重“事半功倍”。武留信指出,传统的减重常常因为缺乏监督而失败,如今科技手段能够为健康管理“减负”,所以我们要善于使用“智慧减重工具箱”。例如AI饮食助手,只要上传食物的照片就可以生成热量分析报告,从而精准地控制摄入;智能手环能够通过实时监测心率、睡眠质量,来帮助调整运动强度;通过内脏脂肪面积检测(CT/MRI)、无创肝脂肪定量(FibroScan)等技术,可以提升肥胖相关并发症筛查的精度。
唐世琪说:“新技术能够帮助普通人突破代谢瓶颈。”对于久坐人群来说,AI步数提醒功能能够温和地督促他们“每小时起身活动”。而代谢综合征患者则可以使用连续血糖监测仪,找到饮食与血糖波动之间的关联性。
本文总结了我国超重和肥胖的严峻现状,强调了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指出目前体检人群体重管理依从性不足的问题。详细阐述了体重健康管理的多方面策略,包括饮食、运动、代谢监测等,强调家庭在孩子减重中的作用,还提及了善用智慧工具在减重中的优势,为应对肥胖问题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思路。
本文链接:http://www.lverk.com/news985.html肥胖:多种疾病的“温床”,健康管理如何应对?,世界肥胖日:我国肥胖现状堪忧,健康管理刻不容缓